來源:中國新聞網
中新網臺州7月3日電(傅飛揚 陳倩倩)暑假來臨,走進位于浙江臺州臨海市的張秀娟剪紙博物館,百蝶穿花圖、龍鳳呈祥紋樣圖等精美的剪紙作品引人注目。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“臨海剪紙”代表性傳承人、臺州府城海外傳播官楊雨瀟站在學員中間,神情專注地傳授剪紙技藝。
近日,楊雨瀟傳授剪紙技藝。臨海市委宣傳部供圖
在當地,楊雨瀟以一把剪刀、一張紅紙為筆,書寫鄉村振興的故事——致力于臨海剪紙傳承發展的同時,她將剪紙技藝轉化為共富引擎,帶動周邊農民增收致富,讓非遺成為鄉村發展的“金鑰匙”。
時間撥回2016年,在法國留學的楊雨瀟放棄了當地的工作機會,回到家鄉臨海,接手了母親張秀娟開辦的“張秀娟剪紙博物館”。
“一些法國人對手工藝術的重視,讓我覺得剪紙技藝值得被大眾欣賞、接受,法國擁有豐富的藝術土壤,也可以為我的剪紙創作帶來靈感。”楊雨瀟說,這一決定,不僅是自己對家族傳承的堅守,更是對鄉村振興、文化共富的期望。
從長輩手中“接棒”后,楊雨瀟并未安于現狀,而是積極探索剪紙藝術的新可能。
譬如,針對傳統紙張易潮易霉變的痛點,她大膽嘗試,將絲綢、羊絨棉等新型材料引入剪紙藝術,成功申請了13項國家專利。同時,楊雨瀟還推出了十二生肖羊絨棉剪紙杯墊、掛件、書簽等一系列文創產品,為傳統剪紙藝術注入了新活力。
此外,楊雨瀟深知,傳承剪紙藝術并非一家之責,更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。
于是,她借鑒中小微企業技能培訓模式,先后組織開展了臨海剪紙進萬家、農民素質培訓、技能培訓等服務,助力周邊民眾通過技能致富。“我們的農民剪紙技能培訓已經舉辦了150多期,累計結業農民2000余人,獲得剪紙高級工證書的有80人。”她說。
楊雨瀟不僅傳授剪紙技藝,還鼓勵農民將剪紙與日常生活相結合,創作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禮品,再通過博物館的平臺進行銷售,為農民增收開辟了新途徑。
“以前只靠種地賺錢,自從參加了楊老師組織的剪紙培訓,我不僅學會了這門手藝,還能通過制作剪紙文化禮品增加收入。”臨海括蒼鎮張家村村民張芬芳(化名)感慨道。
如今,在楊雨瀟的帶動下,當地越來越多農民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致富之路。這種“傳藝+致富”的模式,不僅讓剪紙技藝得以延續,也讓鄉村振興的夢想照進了現實。
楊雨瀟的愿景不止于此。隨著張秀娟剪紙博物館總館正式開館,這座具備教學、展示、交流等多項功能的場館,將成為推動“產學研”融合發展的重要平臺。
“未來,我們會將兩邊的場館進行聯動,紫陽街的場館作為展示窗口,括蒼總館則作為傳承或教學基地。”楊雨瀟表示,她計劃將總館打造成一個高品質研學基地,讓游客在欣賞剪紙藝術的同時,也能感受到其他傳統文化的魅力。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