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玉君??李 晶
駝鈴古道絲綢路,胡馬猶聞唐漢風。絲綢之路將古代亞洲、歐洲和非洲的古文明聯結在一起,深刻影響了中華文明和人類文明的發展。河南安陽隋代麴慶夫妻合葬墓出土石棺床,就是1000多年前絲路文化交流的重要實證。
石棺床是北朝至隋唐時期流行在北方地區的一種特殊墓葬用具。麹慶墓石棺床出土于2020年,由漢白玉和青石制成,長約2.2米、寬約1.2米、座高約0.5米。該石棺由前擋、后擋、東西側擋、床面石板及圍屏等部件組成,各部分均雕刻精美圖案。雖然貼金和彩繪脫落嚴重,但觀其形制特征與雕刻圖案,仍能感受千百年前的漢風胡韻。
石棺床前擋的雕刻為透雕和淺浮雕相結合,雕刻精美、栩栩如生的圖案呈現祆教與佛教藝術交融的特點。正面兩處壸門內各雕刻一瑞獸,兩瑞獸頭向中間,身軀肥碩,顱頂碩大,雙目圓鼓,闊口獠牙,肩部裝飾浮雕云狀翼,背部有浮雕的卷云狀鬃毛裝飾,腿部較短且粗壯,尾巴細長,從形體特征來看不同于傳統的中原瑞獸風格,更接近西域粟特風格。
壸門之上刻有8個神王造型伎樂人物,他們或騎馬、騎羊、騎鳳鳥,或坐蒲團,手持橫笛、胡琴、篳篥、琵琶、胡笙等樂器。伎樂神王均頭戴寶冠,兩側穗帶飄飛,頭后有頭光,頸戴項圈,雙腕和雙踝各有釧環,裸身赤足,身軀和雙臂有帔帶環繞飄飛,腰部系寬巾,坐姿隨性、表情專注,高挺的鼻梁和寬闊的雙目體現出當時胡人獨有的特征。
與前擋雕刻圖案不同,側擋和后擋的圖案主體為蓮花、流云、鳳鳥等漢文化元素。圍屏上則刻畫了墓主人出行、宴樂、聞道、撫琴等日常生活場景,配以亭臺樓閣、水榭花園等建筑。如東側屏中間一幅畫面,左側坐一老者,頭扎兩髻,面部皺紋細密,雙眼眼尾“八”字下垂,留長須,身穿褶衣寬裙,腰系帶,盤坐方墊上,腿間橫置一古琴,左手按壓,右手彈撥。右側有一女子,該女子梳發于頂,戴一頭冠,上身穿右衽廣袖長襦,下身穿裙,左臂搭膝,右臂抬起,伸出食指指向老者,似在與老者切磋琴技。這些刻畫圖案,無論人物服飾還是建筑風格,都已具有漢文化特色。
石棺床的形制特征與雕刻圖案,體現著粟特文化與漢文化的融合,隨之一同出土的還有日用瓷器、瓷俑、石俑等共270余件。其中,侍女俑面容豐腴、衣袂翩躚;胡人俑則高鼻深目、身著戎裝。這些西域風格濃厚、中原氣息鮮明的文物,體現著古絲綢之路上東西文化的廣泛交流。
從石棺床同出的墓志可知,墓主麴慶為隴西北平人,曾經在北齊的平陽王府做過參軍事,后來又升遷為王府司馬和振威將軍。麴慶夫人韓氏為昌黎夏城人,祖上曾為領民酋長(北魏時草原上的部落首領)。隴西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交通樞紐,民族混雜、宗教繁多。麴慶能夠在中原為官,并娶韓氏為妻,當是東西文化充分交流融合的結果。
根據官職推測,麴慶的祖父很可能就是麴氏高昌國的開國君主麴嘉。高昌國位于今天的吐魯番盆地一帶,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建立的地方政權,歷史上曾經歷闞氏、張氏、馬氏和麴氏4個不同的統治時期。公元6世紀初,麴嘉建立麴氏高昌政權。此后,來自中亞的粟特人不斷遷入高昌,多從事商業活動,逐漸成為當地重要的移民群體。當時的高昌除歸附中原王朝外,還曾先后依附于北方的高車、柔然和突厥等強大部族,吸納了來自這些民族的風俗習慣,出現了“胡人漢化”和“漢人胡化”的現象。此外,高昌處在絲綢之路北線的必經之地,往來商旅絡繹不絕,中原、西域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在此相互交融,成就了高昌以儒立國,推崇佛教又流行祆教,兼信其他宗教的文化面貌。
麴慶夫妻合葬墓出土的石棺床,其圖像內容生動展現了當時東西方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。這一發現體現了中國自古以來有容乃大、和合至上、與鄰為友的優良傳統,也印證了古絲綢之路在推動不同區域、民族與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紐帶作用。同時,這一考古成果也表明,公元4至6世紀的鄴城及安陽地區不僅是東西方交匯的重要政治、經濟和文化中心,也是絲綢之路東方重要的起點之一。由此出發,鄴城及安陽走向世界,世界也由此走進中國。
(作者單位: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、安陽博物館)
《 人民日報 》( 2025年07月04日 17 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