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國內的消費市場已經達到了世界第二的水平,而且是世界上的最大的產品制造商。
中國制造的名號已經傳遍了全世界,但是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,現在假貨的問題已經成為了消費市場的頑疾。
無論是商場里的服裝鞋帽,還是日常用品、食品乃至高端奢侈品,假冒偽劣商品的身影無處不在。
這不僅讓廣大消費者深受其害,也給誠信經營的正規商家帶來了巨大困擾。
造假產業之所以屢禁不止,根本原因在于其驚人的利潤空間。
一些仿冒商品的生產成本可能不足50元,卻被標價上千元出售,利潤率高達驚人的2400%。
在當下的消費市場中,假貨問題已經成為一個極為嚴峻且普遍的現象。
隨著直播帶貨、社交電商等線上購物方式的蓬勃發展,消費者在隔著屏幕進行下單時,愈發容易遭受商家虛假宣傳的誤導,致使各類假冒偽劣產品在市場上層出不窮,令人防不勝防。
在上海警方曾經破獲的一起假表案件中,造假者所制造的手表成本僅僅只有80元,然而經過包裝之后,卻能夠以2000至5000元的價格對外銷售,其利潤最少能夠達到2400%。
如此高額的利潤,如同巨大的誘惑,使得眾多人甘愿冒險涉足制假售假行業。
在廣東的某些地區,存在專門生產劣質辣條的作坊,其原材料成本甚至不足五毛,但是在貼上類似“老干媽”等知名品牌的包裝后,售價卻能飆升至十塊,利潤直接翻了20倍不止。
在奢侈品領域,假貨更是肆意泛濫,以江蘇常州武進區檢察院辦理的一起直播間售假案件為例,主播與供應鏈公司負責人狼狽為奸,在直播間大肆銷售假冒的奢侈品牌商品。
他們將仿冒的香奈兒包包等產品,以“渠道貨”“尾單”等名義進行售賣,并且通過遮擋品牌Logo、避免提及品牌名稱等手段來逃避平臺的監管。
盡管主播心里清楚這些是假貨,但仍然使用“進專柜無壓力”等話術來迷惑消費者,在短短一年的時間里,他們就售出了9800余件假大牌商品,銷售金額高達567萬余元。
深入探究消費者購買假貨的原因,虛榮心理作祟占據了很大一部分因素。
在當今這個物質化的社會環境下,名牌在很多時候被人們視為身份與地位的象征。
一部分消費者認為,身背名牌包、佩戴名牌表能夠彰顯自己的尊貴身份,仿佛這樣就能實現所謂的“階級跨越”。
此前出現的“假名媛”現象便是典型,一些人通過拼單租賃名牌包包,然后拍照發布在朋友圈進行炫耀,以此營造出自己的高端人設。
時至今日,依然有不少消費者秉持著這種心態,他們在購買商品時,全然不在乎商品的質量,僅僅只是追求名牌的標志。
甚至還有人寧愿花費正品的價格去購買假貨,僅僅只是為了那個“標”,他們深陷“只要花了正品的錢,買到的就是正品”這種錯誤觀念之中。
對于另外一些消費者而言,經濟因素則成為他們購買假貨的主要推動力。
許多消費者既渴望擁有品牌產品,又不愿意支付過高的費用,于是紛紛將目光投向高仿制品,從而導致了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的出現,正品的市場份額反而受到擠壓。
與此同時,消費者在辨別商品真偽方面面臨著極大的困難。
在進行線上購物時,消費者主要依靠商品的圖片和文字介紹來了解產品,無法直接接觸和檢查實物,這就使得他們極易被商家精心設計的虛假宣傳所蒙騙。
而且,如今的假貨制作工藝日益精湛,一些高仿奢侈品甚至能夠做到連防偽碼都可以復制,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,僅僅憑借肉眼幾乎難以辨別真偽。
一些不良商家還會通過偽造海外小票和證明等手段,進一步誤導消費者,增加了消費者辨別真假的難度。
電商平臺在假貨泛濫的問題上也難辭其咎,作為連接消費者和商家的關鍵橋梁,電商平臺本應承擔起嚴格的資質審核以及全面監督管理的重要職責。
然而,部分平臺為了吸引更多商家入駐,提高自身的日活量,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,對于商家的違規行為選擇視而不見。
當消費者發現所購商品為假貨并進行投訴時,商家往往采取不予理睬的態度,而平臺方面也常常采用冷處理的方式,導致消費者的維權之路困難重重,最終大多只能無奈放棄。
假貨的肆意泛濫,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多方面且極為嚴重的。
它不僅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切身利益,讓消費者花費金錢卻無法獲得相應質量的產品,甚至可能因為使用假冒偽劣產品而對身體健康造成危害。
同時,也對正規品牌的市場形象和利益造成了極大的沖擊,那些投入大量資源進行研發、始終注重產品品質的企業,其產品市場份額常常被假貨無情擠壓,這對于整個行業的健康、可持續發展極為不利。
為了有效遏制假貨現象的蔓延,需要監管部門、電商平臺以及消費者等多方共同努力,形成強大的合力。
監管部門應當積極升級技術手段,充分利用大數據等先進技術,對假貨的流向進行精準追蹤,一旦發現異常銷售行為,能夠及時發出預警,并加大對制假售假者的法律懲戒力度。
電商平臺則必須切實壓實主體責任,加強對商家的資質審核工作,提高商家的準入門檻,細化資質要求。
并且要強化日常監管,對“傍名牌”等容易誤導消費者的關鍵詞進行強制過濾,及時封禁違規商家以及幫助商家刷好評的水軍賬號。
同時暢通消費者的投訴渠道,及時、有效地處理消費者的反饋。
對于消費者自身而言,要時刻提高警惕,不斷增強辨別商品真偽的能力,樹立正確、理性的消費觀念,堅決摒棄貪圖小便宜的心理,做到理性消費。
在購買商品時,盡量選擇正規、可靠的渠道以及信譽良好的商家。一旦發現購買到假貨,要積極勇敢地進行投訴,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。
極目新聞——2024-07-01《起底假黃金黑色產業鏈 直播間假貨泛濫的秘密》
作者 | 本文轉載自@未央史默
圖片 | 網絡(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