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轉自:人民網-江西頻道
走進江西省宜春市萬載縣城環城北路的一處老宅,仿佛置身微型農耕博物館。水車、紡車、織布機等數百件微縮農具整齊陳列,全部出自八旬老人郭西燦之手。2019年,他被認定為宜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農具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。
這位與木頭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老人,人生軌跡充滿時代印記。1963年,他拜鄉村木匠為師,后進入文化系統工作,但始終未放下木工手藝。2005年退休后,他萌生新想法:“既然不能再做實用農具,何不通過微縮模型留住農耕記憶?”
微縮制作遠比想象艱難。最初按4:1比例制作拖耙、曲轅犁等簡單農具時,常因零件過小而失敗。郭西燦不斷調整工藝,選用黃楊木、檀木等硬質木材,比例逐漸精確到10:1。二十年里,他制作的60多類農具中,制作總量超過200件。
"傳承是最大的難題。"郭西燦坦言。大兒子雖能制作簡單農具,但受限于本職工作;曾收過的徒弟也因技藝枯燥難學中途放棄。令他欣慰的是,這門手藝正以新方式延續:他的作品不僅登上電視節目,還在"技能中國行2025"活動中引發直播熱潮;當地中小學將微縮農具納入研學課程,文宇閣書院開設體驗工作坊,讓青少年在動手實踐中感知農耕智慧。
如今,郭西燦仍每天在作坊里敲打琢磨。他計劃挑戰微縮古建筑,并籌建家庭展覽館。
離開展館時,墻上懸掛的《七律·為郭西燦先生微木農耕作坊題》格外醒目:"谷礱石碾天工奪,耥耙鏵犁鬼斧鐫"——這既是對匠人精神的禮贊,亦是對非遺傳承的殷殷期盼。(辛冬妹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