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轉自:新民晚報
上海科技助力薩迦縣用“中國種”種“中國糧”
藏區高原荒灘種上萬畝藜麥
再過兩三個月,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薩迦縣扯休鄉的1萬畝藜麥就將進入成熟期,放眼望去,麥田里是火紅的、金黃的、紫紅的麥穗,宛如一幅油畫。
撂荒土地成為試驗田
薩迦縣是上海對口幫扶的日喀則五縣之一。薩迦原本不產藜麥,這事還要從頭說起。
藜麥原產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脈,具有耐旱、耐寒、耐鹽性,最適合的生長高度是海拔3000—4000米的高原或山地地區。藜麥具有高蛋白、低糖的特點,近年來成為熱門的健康食品。
2022年11月,上海援藏薩迦小組拜訪了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,并聽取了其對藜麥項目的介紹。經援藏小組和專家團隊綜合研判,認為薩迦縣扯休鄉與藜麥原產地玻利維亞的環境接近,具備種植藜麥的基礎條件。薩迦縣委常務副書記、常務副縣長、上海援藏薩迦小組總領隊沈佳梁說,藜麥能夠在戈壁荒灘等邊際土地上種植,不與青稞爭地,相當于增加了可利用的耕地面積。
2023年4月,中科院種植團隊實地踏勘,初步選擇扯休鄉撂荒土地2500畝作為藜麥試種基地。5月,藜麥項目正式啟動。
2023年,扯休鄉種植高原藜麥約2500畝,平均產量約400斤/畝。按藜麥田間收購價10元/斤計算,在未占用基本農田的情況下實現項目經濟價值1000萬元,為當地農牧民直接增收約210萬元。2024年種植面積擴大到1萬畝,并進一步優化種植品種和種植方法,實現綜合經濟價值超過4500萬元。
深度開發藜麥產品
為提高產品競爭力,去年中藜高科(薩迦)科技有限公司還將藜麥進行精深加工,開發出青稞藜麥米粉、白藜麥米、三色藜麥蝴蝶面、各類藜麥面點等產品。
今年,薩迦縣藜麥種植項目大田繼續擴大種植面積,并且選擇種植2024年表現最好的5個藜麥品種,優化了灌溉時間,用上了藜麥專用播種機械,產量預計比2024年更高。這個項目全年有望為所在的3個鄉863戶農牧民通過土地流轉費增收約450萬元、勞務用工收入約100萬元、農機租賃費用240萬元。
另外,今年徐匯區援建的藜麥產業標準化廠房園區將投入使用,進一步延伸藜麥加工產業鏈條,提升項目帶動增收能力,助力鄉村振興。
“薩迦藜麥項目不與青稞等主糧‘搶土地’,初步實現了在‘中國地’用‘中國種’種‘中國糧’的目標。”沈佳梁說,“下一步,將積極探索藜麥與旅游業、文化創意產業的深度結合,為藜麥產業化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。”
科研步伐緊緊跟上
除了產業幫扶,薩迦縣藜麥良種繁育成果也同樣出彩。藜麥實驗田擴大種植面積到200畝,種植藜麥品系533個,其中雜交高代品系108個。隨著薩迦試驗田連續3年的種植,樣本數據進一步收集完善,進一步充實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種子資源庫,為提升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,服務糧食安全國家戰略。
今年5月,中科院院士韓斌的院士工作站在日喀則掛牌,這是目前西藏自治區唯一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站。工作站將立足日喀則高原農業資源稟賦和發展需求,圍繞品種改良、綠色種植、智慧農業等領域開展聯合攻關。本報記者 魯哲